从2007年开始至今,环境修复行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到目前为止,新的时期
土壤修复面临新的问题有哪些?
污染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修复行业作为环境领域最新的细分领域,底子弱,起步晚,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待完善,由此造成一些行业乱象,如不合理低价、超短工期、承包商无限责任等。究其根源,是污染者(或污染责任承担者)责任落实不够,不能脱离这个根源空谈从业单位的自律。终身责任首先是污染者的责任,业内咨询企业、修复企业、药剂材料供应商与业主是合同关系,在依法依规的情况下承担的是合同责任。
行业管理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场地修复项目使用基于人体健康风险水平的修复目标值,采用异位修复技术的项目面临修复达标后土壤离场消纳的问题。采用原位修复项目在修复效果评估后,移出了管控清单,但同样面临着未来开发、土壤外运离场的问题。对于修复达标后土壤监管问题有必要制定基于地下水风险和生态风险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并进一步明确修复达标后土壤的监管要求和监管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打通修复的“肠梗阻”,为修复后土壤找到一个出路;另一方面也可为环境管理部门日益增多的监管工作解套,否则监管清单将只增不减。
商业模式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
土壤修复项目仍以传统施工项目的工程总承包(EPC)模式为主202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推荐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项目的通知》中提到的“EOD模式”,11月广州市发布的《广州市加强出让储备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到的“净土开发”模式,新型修复模式在相继涌现。这些政策对修复行业的推动有待进一步观察,如广州的“净土开发”模式,是否会刺激不合理工期项目进一步涌现,带来更多的环境风险。
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国家科研领域持续的资金支持下,修复行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前期引进的各项修复技术也走上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良性循环。随着未来一段时间风险管控类项目逐步增多,各种阻隔类技术和强化自然衰减技术的研究需要加强。但从环境伦理角度出发,需要警惕用管控代替修复的趋势,一是不能通过管控而规避污染责任人的修复责任,二是不能无视污染源,什么项目都阻隔了事。
郑州德森环境在持续不断的完成技术创新,自主研发的撬装式
土壤淋洗修复装备已经初具规模,各个土壤淋洗修复项目也稳步前进。2020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公开征求对《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其中土壤异位淋洗智能撬装装备被列入其中,这款设备应用范围广,修复效果好,环境污染小,撬装式淋洗修复设备在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